2023年官方谈200名儿童发烧,好哇网为您提供2023年最新官方谈200名儿童发烧,官方谈200名儿童发烧(官方谈200名儿童发烧那款行车记录仪性价比高)等信息,官方谈200名儿童发烧那款行车记录仪性价比高资讯,帮您及时掌握最新资讯动态。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武汉市志愿者真诚奉献,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2月2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武汉启动“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全市范围内专项招募志愿者,主要在小区内为居民提供食品、药品、代购代送等生活服务。广大市民响应号召积极参与,踊跃报名,截至目前,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的人数达到7万人,4.4万人通过审核,2.42万多人上岗。
这些参与“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的志愿者,活跃在各个社区,把关爱送给需要的社区居民。他们立足居民小区住户,为居民提供粮食蔬菜日常用品、药品代购代送等服务,同时力所能及地满足居民提出的其他服务需求。更有一些志愿者走出小区,转运急需的医疗物资,为医护人员提供辅助服务,为患者送去关怀。
热心付出,甘于奉献,志愿者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温暖。他们虽然平常身份不同,但他们自豪的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战“疫”志愿者。
药品代购人 、志愿者:易春恒
“扫街”找药店帮居民购药,一个月没回家
既然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就没有半途退却的道理,疫情什么时候彻彻底底结束,我心里才踏实。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硚口区宗关街变电社区是一个住着近万人的老小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多,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后,居民吃药成了难题。今年35岁的中医理疗师易春恒在社区开了一家理疗店,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疫情发生后,眼看着社区书记和网格员为居民购药、买菜等各种需求操心,忙得不可开交,从疫情暴发以来没好好休息过一天,易春恒坐不住了。“我开这个店,有很多居民帮过我,现在正是他们需要我的时候。”
易春恒了解到,许多居民有购药需求,2月6日,他主动联系社区,成为一名“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者,要求为居民代购药品。“我曾学过一些医护知识,对医术略懂一二,对药品比较熟悉,配药、跑腿是我的强项。”当天,他正式接手了3个社区的居民买药任务。
代购药品责任重大,易春恒统计药单时要再三核对。为了能买到居民所需药品,易春恒和社区工作人员往往要整理药单到深夜,将居民的药单分好类,有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心梗的,有重症的、普通的、精神类的,以便第二天能迅速买到。有时因为药品的厂家不同还需要跟居民及时沟通,以免买错。易春恒将每个人的药单、病历、医保卡都用袋子装好,有个袋子中装了一家四口的药单信息。
最多的一次,他一个人代购了200份药品。从2月9日上午9时去药店买药,一直到10日下午,他才把200份药品买齐。因为需求量大,有的药店有货,有的没有,他开着自己的小轿车从硚口、东西湖吴家山、江汉、江岸跑到汉阳,先后跑了11家药店,“几乎是在扫街,一家一家扫,算上排队和吃饭的时间,花了两天一夜,终于买齐了。”
易春恒的女儿才1岁多,他将女儿委托给朋友的母亲,请她帮忙照顾。因为担心可能感染到孩子,从第一天为居民代购药品开始,他就没回过家,一个多月来一直睡在自己的车里,带了几套换洗的衣服,每天就用店门口的水龙头简单冲个凉澡。
刚开始人手太少,社区书记看见他这么累很心疼,就在群中招募志愿者,如今,他身边的志愿者已经发展到30多人,有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加入,还有外地在汉的志愿者,年龄在22岁到50岁之间。易春恒说,志愿者团队的分工非常明确,包括接单、问药、配药、跑腿、分发。
从接手购药至今近一个月时间,易春恒和其他志愿者已经帮助2000多人买到药品。易春恒说,虽然有时很累,但是他一点都不后悔,反而很开心,因为“帮助到了很多人”。
如今,除了购药,他们还帮居民团购蔬菜,开展心理疏导,上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换灯泡,从7楼背下煤气坛换煤气。“既然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就没有半途退却的道理,疫情什么时候彻彻底底结束,我心里才踏实。”易春恒表示,他从志愿者行动中,也收获到了很多,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给了他莫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手记】
药品代购志愿者是在疫情之下,产生的一支重要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为老百姓解决最急迫的需求。
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打通隔离后的“最后一公里”,为急性慢性病患者买到“救命药”,他们与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同样是在救人。而在救人的同时,他们的精神也得到升华。
病患转运司机、 志愿者:刘浩
急缺转运车司机时他来了,安全护送30多名患者
武汉市到处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我很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相信过不了多久,武汉一定能迎来春暖花开。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1月28日,从上海浦东执行航空任务回汉,原本居家隔离的刘浩,突然坐不住了。刘浩今年41岁,是东航武汉公司保卫部的一名空中警察,飞行了近20年,也是一位有着12年党龄的老党员。回到家,他和妻子每天关注武汉的疫情变化,看着不断上升的数据,看着一架又一架包机送来增援的医疗队,妻子天天都在家中落泪。
看到自己十多年的医生好友成为一名“逆行者”,想想自己也是一名党员、警察,还身强力壮,刘浩很小心地对妻子说,“我想去当志愿者。”妻子沉默了片刻,接着说:“你是应该做点什么了。”读初一的女儿也鼓励道:“爸爸,你要出去当英雄了!”
当时,他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孩子学校附近的一处出租屋作隔离点,方便做志愿者后在外隔离。
2月4日,江岸区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志愿者招募公告,称“疫情紧急,江岸区急缺机动车驾驶员”。刘浩赶紧联系永清街道,当他问对方是否需要志愿者时,电话那头带着哽咽的声音回答“非常需要”。
刘浩到了街道社区才发现,有那么多病人需要统计、就医、转运,巨大的压力让街道社区工作者几天几夜不能合眼。他感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经过驾驶、防疫、应急处置等一系列培训,刘浩正式上岗。机动车驾驶员的主要工作是转运新冠肺炎重症、轻症、疑似和密切接触者,将他们安全及时地送到雷神山医院、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
他记得,2月17日,他从汉口黎黄陂路的汉庭酒店隔离点接上一名女患者,送到雷神山医院。一路上都很平静,不料刚到雷神山医院,患者突然打起退堂鼓,“我好害怕,我可不可以不去,我担心去了再也出不来了。”
刘浩不断地给她鼓劲:“那里面有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你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放心去吧,一定会很快出院的。”最终女患者得以安抚,顺利入院。
有一次,他从永清街接上一家五口疑似患者,到台北路的医院做咽拭子检测。一路上,这家人有说有笑,刘浩问其中的父亲:“你不害怕吗?”那位父亲说:“有那么多人帮我们,怕什么呢?”武汉人的坚强乐观让刘浩坚信这场战“疫”最终会胜利。
志愿者车队有5个人,每天两班倒,刘浩有时会从晚上8点半一直忙到次日早上8点半。刘浩坦言,做这个志愿者,一开始有恐惧,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欣慰,“每天听到最多的是‘谢谢’。”
近一个月时间,他已经接送了30多名患者。从最开始的确诊病人多、重症多,出车频率高,多是将病人送到重症医院和方舱医院,到2月22日以后频率逐渐下降,以轻症为主,多是从隔离点接出来做检测、转运康复病人,甚至这几天都没有多少病人了。这种可喜的变化,让刘浩和车队志愿者们的心情也放松很多。
他每天都会在出租屋里与妻子、女儿视频,“爸爸,您在外面注意安全!”女儿的鼓励让他感动不已。
谈及收获,刘浩的志愿者行为得到了身边的朋友、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赞赏,“我们志愿者的工作得到了认同,有获得感。现在武汉市到处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我很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刘浩说,相信过不了多久,武汉一定能迎来春暖花开。
【记者手记】
他是武汉转运患者志愿者群体的典型代表。在街道社区最缺人、最需要机动车驾驶员转运病患的时候,他们站出来,挺上去。他们驾驶的不仅是转运车,更是希望。他们安全及时地将一个个待拯救的生命送达目的地,得到及时救治。
感谢他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给开车这样一个平凡的举动,赋予了非凡的意义。
助力团购达人、志愿者:张玉菡
教爷爷奶奶们用微信买菜,和妈妈成为团购“姐妹花”
欣喜的是,这段时间下来,现在有十几户爷爷奶奶都被我教会如何用微信,已经可以自己团购了。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80后张玉菡一直是家里的“娇宝宝”,33年没有买过菜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也能变成“团购达人”。
疫情来临后,常常参加爱心支教、动物援助的张玉菡在家里一直坐不住,总想着出去干点啥。2月中旬,张玉菡来到社区,报名成为了一个志愿者。“我们社区有0.45平方公里,我刚来当志愿者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只有9个人,根本就顾不上来,居民的物资供应是个大问题。”张玉菡说。
于是,张玉菡主动揽下了组织帮助社区居民团购的重任。“其实,我是有底气的,我妈妈有13年商超工作的经验,所以我和妈妈是‘姐妹花’志愿者。”张玉菡笑着说。
张玉菡微信名叫汉堡,“菡宝=汉堡”,“现在,我在社区可出名了,因为妈妈在防护服后面写上了‘汉堡加油’,在社区里大家都叫我和妈妈是‘汉堡姐妹花’”。
社区团购微信群从开始的10人,慢慢变成现在的300多人,志愿者也从张玉菡一人变成了十余人。“我本来是做教育的,每天大约要在线上工作六七个小时,接下团购的活以后才知道,这个工作比我上班累多了。”张玉菡说:“每天一大早睁开眼,就在被窝里回微信,一直要搞到10点多,然后还要在电脑上做表格,统计、收款、打款,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晩上十一二点。”
到货时,常常是六七百份一起到,个子娇小的张玉菡总是忙着搬运、分发。妈妈就负责检查商品质量,发现问题马上联系商家更换。“我俩配合得可好了。”
张玉菡居住在江汉区航空社区绿叶广场。“我们小区在同济医院背后,是个老小区,有不少老人,不会玩微信,也不会用微信付款,我就一家一家打电话,问他们需要啥,然后帮他们一起团购,经常联系的大概有90多户人家。欣喜的是,这段时间下来,现在有十几户爷爷奶奶都被我教会如何用微信,已经可以自己团购了。”张玉菡骄傲地说。
由于小区靠近同济医院,里面还住着不少外国留学生,张玉菡还有一个特殊任务,就是为这些滞留在汉的留学生购物。“每个星期要跑一趟,和妈妈一起去,她最会把关食品质量了。”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这个非常时期做志愿者我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张玉菡说:“每天,朋友圈里满是点赞,还有个22岁的澳大利亚小姑娘都管我叫妈妈了。她的父母在澳大利亚非常担心她,她告诉他们,‘我有个中国的妈妈在照顾我,不用担心’。”
“疫情过后,我要去吃阿拉伯朋友给我烙的饼,要带澳大利亚的小姑娘吃遍武汉的小吃。”张玉菡笑着说。
【记者手记】
口罩、眼镜,依旧掩不住张玉菡乐观的心情,这个小小个子的武汉丫头和千千万万的普通武汉市民一样,在煎熬中并没有放弃希望。
谈及志愿者的辛苦,她轻轻带过,更多是感到收获了邻里的信任和爱护。“有一次,我在群里说我的防护服破了一个小洞,一会儿,好多邻居们都@我,要给我送防护服。那个时候的感动,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也许,乐观向上的精神,心和心的交融,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后盾吧。
00后志愿者、志愿者:余汉明
多跑超市不懂就问,尽力为居民买到想要的物资
参加战“疫”后,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服务他人的价值和成就感。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20岁的余汉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2022级学生,真正的00后,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出现后一直留在武汉。
全市小区开始封控后,余汉明明显感到生活上出现了很多不便,他身边也有年迈的空巢老人无法及时得到社区的照顾,便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
2月23日,武汉市启动实施“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全市范围专项招募“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者。得知消息后,余汉明和父母商量,想报名参加,为社区里的居民买菜买药。
话一说出口,父母刚开始有顾虑,“我理解他们,因为我读的飞行员班,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万一感染了,后果不敢想象。”余汉明说,后来,他反复给父母保证,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父母同意了。
2月27日,余汉明正式上岗,成为硚口区中山社区玉带汇景苑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复杂。每天晚上9点前,余汉明要整理好小区里居民们第二天要购买的物资清单,确定第二天的采购路线;第二天8点半开始在小区门口值守,10点开始采购。
“榨菜不要袋装的,要那种下饭菜;粉丝要龙口牌的,不要其他的……”居民们的要求各种各样,对从没做过饭的余汉明来说,这些远比解答一道竞赛题难得多。他细心地把这些要求一一记下,多跑几次超市,不懂的地方就问超市员工,“开始的时候确实焦头烂额,现在慢慢好多了。”
其实,余汉明觉得,最难的问题不是分辨哪个套餐性价比高、哪个牌子的豆制品更好,而是居民说了想买的东西,自己跑了几条街几个超市都买不到时,该如何跟他们解释。“我总是把跑了哪些地方,确实买不到说得清清楚楚,然后说,‘现在是特别时期,买不到东西您能不能暂时克服一下,等疫情过去了再好好弥补’?”余汉明说,很多居民在听到他的解释后,表示理解并非常感谢他。
前几天,余汉明给社区里一对空巢老人送菜送药。老两口中的爷爷已经半瘫痪在床,奶奶身体不好,不能出门。他发现,两位老人连口罩都没有,当即就把自己随身带着的口罩送给了他们。
爷爷说,“身边的人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很暖心。”这句话让余汉明深深感动,“参加战‘疫’后,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服务他人的价值和成就感。”
余汉明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是年青的一代,也是代表希望的一代,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大家一起守望相助,共度难关,武汉必胜!”
【记者手记】
武汉所有社区实行封控,让市民安心宅在家,解决“最后100米”的问题至关重要,“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中的志愿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
面对疫情,许多90后、00后挺身而出,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余汉明说,他当志愿者,学会了快速有效地买菜买药、在电话里跟人沟通、如何上门和老人拉家常,还收获了成就感和责任心。
老人的一句“很暖心”让余汉明收获了成就感,其实,也正是无数服务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者们,用带着温度的行动,将党和政府的关爱带到了居民身边。
汉阳区青年战“疫”志愿服务队:
冒雪为援汉医疗队送物资,任务一来大家抢着做
在我们志愿者群里,只要任务一来,大家都出来抢单。
汉阳区青年战“疫”志愿服务队青年队员、志愿者:熊友明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心理咨询、运送物资、建隔离点、转运患者……战“疫”期间,汉阳区在全市率先组建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闻令而动,坚守初心,队伍在一个个突击任务中不断壮大,从几十人发展到近300人。“我最担心的是志愿者的健康和安全,好在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志愿者被感染,也没有一个人离开不干了。”4日,该志愿服务队领队熊友明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多月来,他每天都被感动包围着。
熊友明是汉阳区团委一名工作人员。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后不久,他就萌生要拉起一支志愿者队伍的念头,“肯定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1月30日,共青团武汉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汉阳区捐赠951箱洗衣液和1.5万只口罩。汉阳区团委迅速组建16人的青年突击队,仅用4个小时就将捐赠物资送达防疫一线。
2月1日,汉阳区公开招募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服务队,面向各界招募青年志愿者,覆盖医疗救护、便民服务、秩序维护、心理援助、宣传引导、关爱帮扶等10大类,并提供专业的岗前培训。
“公告发布第一天就有138人报名,其中100人通过资格审核。”熊友明在2月1日的战“疫”日记中这样写道:“这让我的内心充满鼓舞。”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熊友明与志愿者们并肩作战。
2月7日,熊友明与志愿团队接到抢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隔离点的任务。27名志愿者迅速集结,短短5个小时,500张床铺当天即全部铺设到位。次日,这批志愿者连续作战,又参与抢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隔离点,又有13名志愿者前来支援,240张床位在当天就铺设完成。
2月14日,雨雪降温的前一天,有企业捐赠500件羽绒服和500件长裤给汉阳区。下午5时收货后,志愿者工作群征集5台私家车和7名志愿者。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志愿者冒着寒风将303套羽绒服送到山东援汉医疗队驻地。
第二天,熊友明又和几名志愿者冒着大雪,开着4辆私家车,将197套羽绒服交给汉阳区援汉医疗队保障组,用于保障四川医疗队。2月16日,得知广东省援汉医疗队需要5辆车运送物资,志愿者们再次集结出发,及时将车送到广东援汉医疗队驻地。
“在我们志愿者群里,只要任务一来,大家都出来抢单。”熊友明说,有一名空姐堪称“抢单王”,从抢建隔离点,到冒雪送羽绒服,每一个活动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后来,熊友明才知道她家有6位确诊患者,均被治愈。她很幸运,不是密切接触人员。她说,勇敢地站出来做志愿者,是为了回报国家和社会。
熊友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人担当大任的魄力,看到了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看到了奋发有为、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质。”
【记者手记】
疫情当前,志愿者的挺身而出显得格外可贵,尤其是参与紧急任务的志愿者,跟时间赛跑,挑战自我。每一次抢单前,他们都做好打仗的心理准备。采访中,听说有位志愿者给领队发了一封请战书,文字间流露出强大的决心。熊友明等汉阳青年志愿者只是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群体的一个代表,在商超和社区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在坚守岗位。
心理疏导师、志愿者:蔡飞
为邻居们解决实际问题,我是群主要看好家
就在今天,不少邻居在朋友圈里说“好幸福”。看到这些,我心里好欣慰!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1984年出生的蔡飞住在江岸区球场街道同庆阁社区馨悦国际小区。腊月二十七(1月21日),他已经和爱人按照原计划回到了老家——荆门市沙洋县。“刚到老家,武汉的疫情突然就严重了起来。”蔡飞说:“我曾经在小区搞过业委会,还是小区业主群的群主,天天都在关注群里的消息。”
眼看着疫情一天一天严重起来,蔡飞再也坐不住了。“我要回武汉。”他说:“我和爱人商量过了,要回武汉的家,但是我妈妈担心我们,加上荆门和武汉都交通管制了,又是要办证明,又是电话联系,硬是在2月12日才回到武汉。路上还特别不好走,到处都是卡口,平时3个小时的路,结果7个多小时才到。”
刚刚回到武汉,亲眼看到的情况还是让蔡飞吓了一跳,在小区里,他碰见了一个邻居,穿着两层雨衣,戴着口罩、护目镜,还套上了头盔。“可见当时我们小区的人有多恐慌。”
一到家,蔡飞第一时间去社区报到,成为一名志愿者。他说:“我在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工作,我们单位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志愿者,我是团委书记,更加不能落后,从业主群里的消息来看,小区的邻居们也非常需要帮助。”
当上志愿者后,蔡飞拉上了也曾在业委会工作过的邻居郑浩,两人成为小区的第一批志愿者,开始在小区门口值守。他以身示范,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告诉大家,要科学看待病毒,在业主群里对邻居们进行心理疏导。
“光说肯定不行,还要为邻居们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吃什么?”蔡飞说:“我们依托业主群,为大家搞团购、送物资,慢慢地业主群里多了感谢,多了理解,和谐了很多。”
“现在,疫情慢慢向好的方向转化了,小区的志愿者也有了二十多个人了,我们又开始满足居民们的个性化需求。我已经为大家立了规矩,大宗的米面油还是在大群里统一团购,个性的需求,谁发起,谁就当临时团长,但在志愿者的监督下,另开小群,这样,既保证了基本需求,也让一些邻居的宅家生活更丰富滋润些。”蔡飞说:“就在今天,不少邻居在朋友群里说‘好幸福’。看到这些,我心里好欣慰!”
【记者手记】
从相对安全的沙洋县农村“逆行”回汉,蔡飞的理由是:我是业主群的群主,群主不是个官,但也要带个头。
蔡飞说:“我在单位是团委书记,在老家的时候看到青年志愿者在行动,越看我就越感动,当时提出要返回的时候,有人还问我,回来干什么,我就是想做点事,把自己的家园看好,不能什么都不干。”
朴实的想法,朴实的行动,蔡飞自觉地走向战“疫”前线,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身边的人和事,“人人看好自己的家园,就能走向最后的胜利。”
医疗物资转运人、志愿者:刘丹
联系校友积极募捐,为医院运送物资9000多件
我必须回武汉,非常时刻要为武汉做点事情。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从事文化工作的刘丹原来在深圳打拼,2022年,响应武大校友资智回汉号召的他返回故乡,在武汉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2022年元旦后,他已经回深圳和妻子儿子团聚了,但是,从一些武汉医生朋友那里了解到武汉正在发生的情况,“我必须回武汉,一个原因是我的父母亲还在武汉,再一个就是非常时刻要为武汉做点事情。”1月14日,他回到了武汉,和父母住在江汉区水塔街联保社区。
“回到武汉后,我就开始联系在北京和深圳等地的校友和企业家朋友,一起参与行动。”刘丹说:“我们目前已经有300多位各界校友在积极募捐,执行小组分为发起、募捐、法务、采购、信息、配送等岗位,形成积极有力的志愿者组织。”
因为刘丹身在武汉,所以物资到了武汉后,接收、分发、送达目的地等,这些大多都是由他负责。
刘丹说,春节前后,医院物资紧张,为了直达一线医院科室,他和志愿者配送小组,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冒着危险和严寒,为中心医院、协和医院、火神山医院、儿童医院、空降兵军医院、一医院、中医院、优抚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9家医院的一线科室捐送防护衣、隔离衣等累计约9000余件和900桶酒精。
“我是搞文化工作的,在武汉开发了以民众乐园和工艺大楼为主题的《汉口记忆》文化项目。而现在,我正亲身走在历史里,在这段时间,我看到听到了太多感动的事情,这些情景成为正在发生的汉口记忆。”
刘丹说,武汉下雪的那一天,有一位确诊的单亲母亲委托他去看一下同样染上新冠肺炎的2岁女儿。“当我们进入儿童医院新冠病区,用手机和这位妈妈视频时,两岁的孩子咿咿呀呀地叫着‘妈妈、妈妈’,小手在屏幕前使劲挥,拼命地想去触碰妈妈,想要妈妈抱抱。看到这个场景,我和志愿者同事,两个大老爷们,都不禁泪湿了眼眶。”
现在,这对母女都已经治愈出院。“看到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汉口记忆。武汉,无愧于是个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无愧于是英雄的人民。”刘丹说。
现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刘丹说,我们已经将捐赠对象调整到街道办、社区以及公安、环卫等社会一线工作群体。目前,已累计为十余个街道及两个公安分局上街干警、6个社区医院捐助了防护服隔离衣3000余件、口罩2000个、医用酒精700桶,累计运送发放了30多吨蔬菜到9个社区。
【记者手记】
从刘丹的眼神里,我看到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心。“有一次,在送物资去火神山医院的时候,凌晨两三点,突然大雾笼罩,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但是这些物资必须4点送到。我和司机一商量,还是一头扎进了浓雾,有二三十分钟,出了雾团以后,我的后背因为紧张全部汗湿了,但是只要咬牙冲过来,就是一片风清气朗,武汉一定会这样。”
生命摆渡人、志愿者:王禾田
退伍不褪色,汽车兵转运患者行车稳
“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武汉市民,在这座城市有难的时候,我必须站出来。”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我是党员,当过兵,一定让我上。”3月4日,江岸区永清街战疫志愿者王禾田谈起参与转运患者的初衷时,反复提到自己的优势。一个月来,这位退伍老兵一共转运了46名新冠肺炎患者,不能回家,也没有换过外衣。
47岁的王禾田是河北邯郸人,上世纪90年代初来武汉,从部队转业后被安置到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工作。在武汉生活了近30年,他从没想过这座火热的城市会变得如此冷清。
正月初三,没能回老家探亲的王禾田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他坐不住了,想到自己有A照,能够开救护车,就把自己的驾照发到朋友圈里毛遂自荐。朋友告诉他有两家医院招募司机,等他打电话过去却迟了一步。
2月3日,武汉市公开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王禾田第一时间上网填表申请,发现报名者的年龄必须在40岁以下,他超龄了,这次报名又没成功。就在他沮丧之时,好消息传来,社区开始招募专车司机。2月4日,王禾田专程赶到住址所在地的江岸区永清街道办事处报名。这次他使出了杀手锏,“我是党员,当过汽车兵,我的纪律性和执行力都强,一定让我上。”街道干部被他那股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他被“破格”成为永清街一名志愿者。
当天晚上,王禾田就开始转运发热居民,直到凌晨3点才回去。走到自家楼下,他犹豫了。他家有两个小孩,儿子今年高考,女儿才5岁。那天,他没有回家,就在车上睡的。为了不给家人和邻居添麻烦,他在小区附近找了个临时住处。不久,街道安排转运司机到宾馆住宿。
转运患者考验体力和车技,更考验心理素质。王禾田清楚记得,2月9日晚上,他往返好几趟,将4名轻症患者和6名重症患者,从江岸区集中隔离点和定点医院,转移到江汉方舱医院和金银潭医院。从晚8点半忙到次日凌晨1点。“其中有两位老人,拎着大包小包,走路颤颤巍巍,我鼓足勇气走上前帮他们拿行李。一路上,他们担心自己的病好不了再也回不来了,我就边开车边安慰他们。”
王禾田说,由于当时救护车不够用,街道临时改装了两辆面包车,车内放着板凳,开车必须很小心。晚上出车,他担心眼镜起雾看不清路,好几次都没有戴护目镜。“内心其实很纠结,但我只想患者少受些痛苦。”
王禾田将转运经历都记录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他希望带动更多人投入这场武汉保卫战。事实上,他做到了。他说,单位有一批年轻同事得知他的英勇行为,陆续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以他为骄傲,儿子还把在学校做实验用的护目镜送给他护身。
“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武汉市民,在这座城市有难的时候,我必须站出来做点事情。”4日,王禾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已经一周没有转运患者了,他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大家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记者手记】
危难关头,党员挺身而出,军人退伍不褪色,越是艰险越向前!我想王禾田最初的冲动源自他内心深处早已经把武汉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在接下来与病毒面对面的交锋中,在每一次不确定后果的抉择中,他没有退缩。
网上教师、志愿者:郑欣怡
为最美“逆行者”子女点对点辅导
“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要让援汉医护人员子女学习无忧。”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4日晚上8点,21岁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三学生郑欣怡在写字台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当天的一对一课程;网络的另一头,是山西援鄂医疗队一名队员的女儿,即将参加今年的中考,郑欣怡负责辅导她的语文和政治两门学科。
这并不是郑欣怡上的第一节点对点辅导课,也不是她第一次担任志愿者。此前,她已经持续三年为武汉六中百余名高三学生开展学业帮扶和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并先后参与武汉马拉松、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郑欣怡第一时间报名并成功入选武汉大学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作为信息服务组成员,收集遴选并发布疫情期间的优秀事迹,为武大师生送去鼓励和温暖。
为了抗击疫情,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武汉,很多医务人员夫妻双方都在一线,他们在与病毒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同时,也放不下为人父母的牵挂,时刻惦记着在家中的孩子。
“当时,我们学校发起了‘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为最美‘逆行者’的子女提供在线点对点辅导,我就第一时间报名了。”郑欣怡和同组的志愿者一起,以团队模式共同为一名山西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初中三年级女儿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情感陪护;针对孩子特点,制定短期服务计划和长期学习计划;参与备课组集体备课,确保教学质量;与孩子同读一本书,通过双向交流实现双向教育、共同成长。“我们要让援汉医护人员子女学习无忧。”
其实,除了上课,郑欣怡的志愿者工作每天都很满:每天到社区附近的中百仓储百步亭店,同自己带领的团队15名志愿者参与分发防护用具,做好一系列防护事项,再开始分拣、打包1000多份蔬菜,“提菜提到手一直发抖”,晚上还要收集和发布武汉大学所有学生志愿者的相关信息,上完点对点的辅导课后,再完成自己的作业和研究课题,每天晚上要到一两点才能睡觉。
“其实很累,也很担心会被感染。”郑欣怡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身体一直不好,因此家人为她这次担任战“疫”志愿者而担心。“但是武汉是我的家乡,是我们的城市 ,武汉守护了我22年,现在武汉有难了,换我来守护她了!”
郑欣怡对记者说:“武汉是我最爱的城市,相信疫情终会过去,那时我们再一起去看美丽的武汉,看武汉大学最美的樱花。”
【记者手记】
在一线奋战的医务人员,面对危急的病人和严峻的疫情,他们不会有时间和心情来考虑自己的安危。但凡是为人父母,即使自己面对再大的危险,最放不下的就是子女。
当他们用生命守护武汉和我们的时候,郑欣怡们也用真心守护着他们的子女。最美“逆行者”们,感谢你们的付出,也谢谢郑欣怡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你们认真上课的样子,真美!
社区好帮手、志愿者:鲁婷
为居民排忧帮滞汉外地人员解难
“社区工作者是普通人,并不像居民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我想努力在两者之间架起相互理解的桥梁。”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4日,2名滞留武昌的外地重症患者收到了武汉市政府的临时补助金,经办整个申请过程的武重社区志愿者鲁婷感到很有成就感。
32岁的鲁婷是武重社区居民,由于党组织关系挂在社区,她经常到社区参加组织生活,每每看到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排忧解难,她的内心深受触动。疫情发生后,鲁婷从社区支部书记许长艳的微信朋友圈看到打仗一般的情景,就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区分忧。“刚开始,许书记怕我适应不了,没有主动找我。”2月23日,全市开始招募志愿者,鲁婷直接到社区报名。
“刚开始,‘桥梁’太拥挤了,我尽量起到疏通的作用。”鲁婷认为,社区是居民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曾经做过销售工作的鲁婷比较擅长跟人打交道,所以社区授权由她初步处理市长专线转过来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买药、买菜这些民生需求。
鲁婷一一记录下来,及时转给社区工作人员和下沉党员。对于居民反映家里缺少消杀物品,她下班后也会帮忙代购酒精。
有一次,小区一位居民反映家里冰箱坏了一周,网购的冰箱因为物流受阻无法送到,导致老人和孩子吃不上新鲜肉。鲁婷多方联系得知,冰箱的生产厂家在武昌有一台样机,她让老公开车前去提货,送到这位居民家中,解了燃眉之急。当天,这位居民在微信朋友圈发长文感谢鲁婷。
2月27日,武汉市要求各区对疫情防控期间滞留的外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一周来,鲁婷接到不少辖区内暂住人员申请补助的资料。她反复核对,打电话催他们补齐资料,还多次上门请他们按手印。目前,来自河南郑州和广东肇庆的两名重症患者已经成功申请到临时补助金。
“社区工作者是普通人,并不像居民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我想努力在两者之间架起相互理解的桥梁。”鲁婷说。
【记者手记】
做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倾听需求,尽力解难,像鲁婷这样善解人意的社区志愿者,可称得上是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知音。哪怕她自认为做的只是小事,但对于生活困顿的外地滞留人员和有迫切需求的居民而言,真的被许多人铭记于心。
医护志愿者、志愿者:王志勇
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没时间担心会感染
“作为医护志愿者,这段时间做的这些事,很值得!”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23岁的王志勇老家在黑龙江,疫情来临后,已在武汉工作的他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医护志愿者。2月9日,他被分配到常码头城市便捷酒店密切接触者隔离点担任医护工作。
常码头城市便捷酒店隔离点收治的多数是老人。每天8小时,王志勇要敲开每间房门,透过门缝伸进体温枪,测量疑似患者的体温;发现有病情加重的患者,马上联系转运;获取核酸检测标本时,要近距离将一根一次性使用的拭子,伸进疑似患者喉咙,擦拭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
这个隔离点患者最多时有100多人,最开始的一个月,王志勇与其他两名医护志愿者一共3人,每天轮班为所有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查房以及配合社区医生做核酸检测等,一周前,从宁夏来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加入了他们的工作,几个人每天忙得像打仗。
王志勇说,其实,对医护志愿者们来说,并不怕测量体温、查房等工作的辛苦,最难面对的是隔离人员的心理问题。“有些患者入住时情绪不稳定,我们要反复安抚;有些患者来这里20多天了,没有发烧、咳嗽等症状,做核酸检测又达不到送到定点医院的标准,但拍CT显示有感染,只能等,越等就越焦躁,看到我就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去’,我们还是只能安抚。”
有时候忙了大半天,刚坐下来休息,患者们的呼叫铃声就响起来了。“一听到铃声我们就紧张,生怕哪位患者出现紧急情况,等来到患者房间门口,反倒镇定下来,必须镇定啊,可以说,在这里,我们几个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王志勇说,忙着忙着,大家都没时间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感染。
一个多月里,王志勇和几位志愿者共同经历了许多感人的事。“有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妻,子女都不在身边,是两位老人互相支持着被社区送来的。来隔离点后,老公特别放心不下在隔壁的老婆,每次我去量他的体温,都会问我,‘她多少度’‘今天胃口怎么样’,情况好他就安心。”王志勇说,有一次自己正在查房,奶奶情况危急需要吸氧,但这时已经没有力气了。她躺着拨通了老公的电话,通过爷爷大声呼救。“我听到爷爷的声音”,要立刻带上吸氧机对她救治。后来,老两口陆续被转到定点医院,爷爷离开的那天,特意感谢王志勇及时帮助了他们。
王志勇说:“作为医护志愿者,这段时间做的这些事,很值得!”
【记者手记】
采访时,王志勇的三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第一句是他反复说,“其实我们测体温、获取核酸检测标本等这些工作真的算比较轻松”;第二句是,“没时间去担心害怕会不会被感染”;第三句是,“在这里,我们几个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王志勇的工作真的轻松吗?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严峻的战争,哪里都不会有轻松的事。可以说,无论是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还是在社区里日夜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党员和志愿者,每一位都是英勇的战士,都是在冒着生命的危险抗击疫情。
在王志勇的这几句话里,我看到了和他一样所有奋战在各自岗位上的战士们的责任和担当。
来源 | 长江日报-长江网
原标题:《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武汉志愿者温暖社区居民》
以上就是官方谈200名儿童发烧(官方谈200名儿童发烧那款行车记录仪性价比高)全部内容,希望对您能够有所帮助,数据由网络提供,仅供读阅,所有信息请自行甄别,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liaycn@163.com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the site,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