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最持久的一台戏,就是“保健品销售”。
您瞧,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专家”、“学者”轮番上阵。广大“观众”如痴如醉,沉醉于光明灿烂的“剧情”;“演员”轮番登场,在台上又蹦又跳,绝不惜力。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让众多俗人相信:自己也能像张果老那样长生不老。然而,这场演出的“门票”价格不菲。几盒内容不清的药物数千元,一张包治百病的床几万元。
至于效果如何?那就不是全体“演出人员”所关心的了。
说起保健品营销暴利,民间早就有断言——“除了劫道的,就是卖药的。”
以前常购买某品牌养颜胶囊的何女士迷途反省,她揭露说,在一些不法保健品商家所采取的促销手段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免费”陷阱。有的在居民小区里非法组织保健食品推销,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后,就“诊断”出老人家患有某种“疾病”,并声称其需要购买服用哪些保健食品;有的推销商则采用免费试用的方法,一些市民试用后,即使没有明显的效果,也会出于人情购买产品;有的商家则以公司周年大庆之名,组织老人参加免费游玩,提供免费用餐、专车接送等,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推销他们的保健食品。还有的推销商雇托儿宣传,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介绍产品的“特殊疗效”,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等,用以欺骗消费者。白领徐先生说,一种自称具备抗衰老功效的保健食品推销员,隔三岔五就给他母亲打拉家常,或带点小礼品上门拜访。渐渐使老人放松了警惕,花高价购买了产品。服用后没有任何效果,一家人才发现上当受骗,表示再也不会购买了。然而奸商并不气馁,因为只要十个人中有一两位上当的,他们就会赚到钱。
见此情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早就坐不住了。提出几点警示:消费者要警惕保健食品非法宣传“陷阱”。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患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不要相信违法广告的宣传。药监总局强调: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作为消费者,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如“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这么说吧,只要遇到宣称“包治百病”的,最有力的回答就是一个字——呸。
西方科学家说得更不客气。芬兰、美国公布了联合研究结果:长期服用某些营养保健品,非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增加死亡风险。研究人员收集了近4万名美国妇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健康信息。这些妇女中65%的人常年服用15种不同保健品。结果发现,这些保健品中只有钙和维生素D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大多数保健品与死亡率上升有关,比如长期服用叶酸、维生素B6等任何一种维生素以及铁、镁、锌、铜等保健品都有可能增加死亡风险。出师未捷身先亡,这恐怕是“长寿族”不愿看到的。
追求生命质量已为共识,因而时下依赖保健品的中老年“大军”越来越多,甚至一些未老先衰的年轻人也加入服用保健品的行列。深究起来,真信保健品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是认为可以增加抵抗力,延年益寿。其实,对健康人来说,在这个营养过剩的年代,滥补营养的做法显然不够聪明。平时,我们只需一副好心态,三餐健康饮食、加上适度锻炼,这才是最棒的“保健品”。长期“服用”之,不光积极有效,而且不用多花半毛钱。
无论如何,消费者心里应有一个明确判断——世上并没有灵丹妙药,“长生不老”的只有那些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liaycn@163.com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the site,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